100分好名网 > 传统文化 > 民间故事 >

元宵节的来历传说

时间: 梓炫 民间故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元宵节的来历传说,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元宵节的来历传说

元宵节的来历传说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称夜为“宵”,而正月按照农历纪法就是元月,所以也就把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之为“元宵节”。元宵节作为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不仅是全球华人都过的节日,而且也有着较为悠久的由来历史。其实民间自古以来就有着“开灯祈福”的传统俗,即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把已经试过的灯盏放入河水中,向神灵祭拜祈福。

随着东汉时期佛教文化的流入,“开灯祈福”的这一习俗,则又带有了“燃灯表佛”的意味。等到到唐朝的时候,中西方文化进一步密切交流接触,佛教已经成为主流文化,上到朝中仕官大臣,下到集市万家百姓,都在正月十五“燃灯拜佛”,由此,元宵节张灯结彩于是就成为法定之事。不过,正式的“元宵”的名字,还是在唐末的时候得以形成,在宋代称其为“灯夕”,清朝则是“灯节”。

据传说在很久很久之前,凶禽猛兽非常的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的生气,立即传旨下去,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非常的善良,不忍心看到无辜的百姓受难,于是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类。众人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就如同晴天霹雳,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之后,有个老人家想出了一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五的这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的话,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于是就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的这天晚上,天帝往下面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于是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的特点

元宵节的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有时比春节还热闹。在元宵节这天,基本上白天也是像集市一样,非常热闹,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也比平日多了许多。

到了晚上,万家灯火阑珊,挂灯笼,放鞭炮、放烟火等简直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元宵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乐在其中。

元宵节的经济价值

每年除了春节之外,元宵节这天是商铺最为热闹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元宵节之前一两个刑期,周边的酒店基本上都会被订满,超市卖货也异常火爆。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朋友聚餐,如果大家的时间都安排不到一起的时候,人们就会选择在元宵节这天一起聚聚餐。

因此每年到了元宵节无论是酒店还是超市等店铺的热闹程度与除夕很相似,因此元宵节在带来幸福与快乐的同时,也给各种商家店铺酒店带来了良好的经济价值。

元宵节的意义是什么

元宵节的意义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小正月,或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里有很多地方可以组织人们最熟悉的元宵节和元宵节。

节日期间吃饺子的习俗是在宋代左右形成的。据记载,唐代元宵节吃了“茧”和“圆角”。在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是唐元的前身。宋代周必达写的诗《沸腾的浮子》中有“星灿乌云,珠荡在浑水中”。

元宵节期间吃元宵的民间习俗。元宵节由糯米制成,可以是固态的也可以是馅的。塞满豆沙,糖,山楂,各种水果原料等。食用时可以煮,炸,蒸或炸。最初,人们将这种食物称为“福圆子”,后来又被称为“唐端”或“唐圆”,甚至到明代,“元宵节”的名称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元宵节的庆祝方式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2.送花灯

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舞狮子

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1249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