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分好名网 > 传统文化 > 民间故事 >

惊蛰吃梨的民间故事

时间: 梓炫 民间故事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惊蛰吃梨的民间故事,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惊蛰吃梨的民间故事

惊蛰吃梨的民间故事

惊蛰吃梨可能是因为“梨”和“犁”是同音的缘故。

惊蛰吃梨,有“离家创业”之意。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

到了清雍正年间,渠家后生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惊蛰吃梨的习俗就是民间为了应对这时多变的气温,提醒人们要防寒保暖、避免身体不适。由于春燥和多变的气温,对食用一些梨果也可以润燥清肺,舒舒服服地度过美好的春季。

“相逢语笑夜踌躇,烹煮梨栗羞肴蔬。”宋代文学大家苏澈与友人相聚时就选择了梨果作为忆往昔的菜肴,可见梨果的鲜美多汁和清甜的味道是很诱人的。

惊蛰的含义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最初古时叫“启蛰”,而到了西汉,为了规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改名叫惊蛰,沿用至今。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惊蛰象征着什么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惊蛰的象征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养生的饮食禁忌

1、忌过酸

中医素有“酸入肝”的理论,认为山楂、五味子、乌梅、白芍等酸味食物或药物可以滋肝阴,养肝血,达到柔肝、调肝的目的。在中药中,酸性食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症,如山茱萸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但同时酸性也有收敛、固涩的特性。食用过多的酸性药食反而妨碍人体气机的疏泄,不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故饮食中慎食酸性药食,以免妨碍气血运行。

2、忌生冷

惊蛰阳气始动,全身的阳气尚不充沛,寒冷药食容易损害人体稚嫩的阳气,或者说会损害人体的少阳相火(生理之火),不利于人体气机的疏泄、畅达。不宜过多食用冷饮、寒凉水果、生冷海鲜等。

3、宜清温平淡,并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

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鲜蔬菜,诸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鸭血、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少吃动物内脏、肥肉等肥甘厚味,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等。

惊蛰传统食物

1、梨子

惊蛰吃梨是北方的民间习俗。农民在惊蛰日要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春回大地,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所以梨特别适合在这个季节食用。

2、蛋

除了吃梨,民间还有惊蛰吃蛋的说法,据说是因为惊蛰这一天要祭祀白虎,而白虎通常獠牙张嘴,只有以蛋喂食,饱食后它就不会伤人了。而经过演变,当初喂给白虎的鸡蛋,如今变成了喂给人们自己啦。

3、炒豆

在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黄豆真的是价廉物美,对于女人来说,它含有的异黄酮素又能产生与雌激素荷尔蒙相似的效用,降低血液胆固醇,保护心脏,预防乳癌骨质疏松的情况。

4、玉米

玉米是很多人非常喜欢的食品,美味可口,营养价值高。它含纤维素特别高,而纤维素可加速肠道蠕动,降低胆固醇吸收,预防冠心病。此外,玉米中还含有大量镁,镁可加强肠壁蠕动,促进机体废物的排泄,对于减肥非常有利。

5、芋头

赣南闽西一带的客家人,在惊蛰这天要在热水中煮带毛的芋子、炒黄豆(代表消灭多种虫害)。

中医认为芋头可补中益气,因其含有丰富的黏液皂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可帮助机体纠正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生理异常,同时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125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