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节气养生食谱
小寒一般是太阳黄经达285度时,也代表了小寒节气正是开始。寒既是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寒节气养生食谱,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寒节气养生食谱
1.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萝卜在我国民间有“小人参”之美称,冬季是容易上火的季节,而萝卜是寒凉蔬菜,其性凉味辛甘,减少上火几率。同时含有能诱导人体自身产生干扰素的多种微量元素,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并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对防癌,抗癌有重要意义。萝卜虽然好,但属凉性,老人或小孩及肠胃寒凉的人应尽量少吃为妥。
2.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菜谱以补益身体
日常食物中属于热性的食物主要有鳟鱼、辣椒、肉桂、花椒等;属于温性的食物有糯米、高粱米、刀豆、韭菜、茴香、香菜、荠菜、芦笋、芥菜、南瓜、生姜、葱、大蒜、杏子、桃子、大枣、桂圆、荔枝、木瓜、樱桃、石榴、乌梅、香椽、佛手、栗子、核桃仁、杏仁、羊肉、猪肝、猪肚、火腿等。
3.广州糯米饭
广东人很讲究食疗,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4.腊八粥
饮食上“小寒”节气中就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上述食品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
俗话讲“药补不如食补”,在小寒节气,大家要通过健康的饮食方式来调理身体,防治疾病。
小寒养生的注意事项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在起居上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对肩颈部、脚部等易受凉的部位要倍加呵护。
小寒期间宜多进行户外的运动,如晨早的慢跑、跳绳、踢毽等。还要在精神上宜静神少虑、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心态平和,增添乐趣。
小寒天气寒冷,进补应该以补肾驱寒为主,可以以当归生姜羊肉汤为主,具有温中补血、祛寒强身的作用,非常适合慢性疲劳、亚健康状态较为严重的白领一族;而有严重腰膝酸软、畏寒怕冷、性功能减退症状的人群。
小寒的来历故事
故事一
在唐代长安城,小寒时节往往与腊日相邻不远。由于天气较冷,社会上盛行相互赠
送礼物。唐代帝王也有赐口脂、腊脂,盛以碧镂牙桶的习俗。唐中宗景龙三年腊日,中宗在御苑中召近臣赐腊脂,晚上自北门入内殿赐食,又加赐口脂。杜甫有诗云:“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王建《宫词》:“月冷天寒迎腊时,玉街金瓦雪漓漓。浴堂(殿名)门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谢口脂。”口脂,即唇膏。面药,即在腊脂中加防裂的药。故口脂、面药都是用来涂脸面以防止寒冬口唇冻裂之物。
即使到了现在,这些仍然是我们的冬季必备物品。
故事二
在物候学方面,我们的祖先基于长时间的认识和把握,提出了著名的“二十四番花信风”说,即从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有一百二十天,每五天为一候,应一种花信(所开的花),共有二十四候,应二十四种花信。花信风指的是应花信而来的风。在小寒节气之内共有三种花信,第一花信是梅花,第二花信是山茶,第三花信是水仙,这三种花在小寒节气相继开放。
依节气顺序,其余七个节气地花信分别是:大寒的花信为第一瑞香、第二兰花、第三山矾;立春的花信为第一迎春、第二樱桃、第三望春;雨水的花信为第一菜花、第二杏花、第三李花;惊蛰的花信为第一桃花、第二棠棣、第三蔷薇;春分的花信为第一海棠、第二梨花、第三木兰;清明的花信为第一桐花、第二麦花、第三柳花;谷雨的花信为第一牡丹、第二酴、第三楝花。
小寒节气的三候
一侯:雁北乡
字面上来看,是大雁回归北方故乡的意思。这里的北方并不是我国北方,是其原故乡西伯利。一般秋冬时节大雁会飞往南方飞,因为这个时节西伯利亚寒冷,没有食物,也不利繁殖,所以往南比较暖的地方飞。
二候:鹊始巢
“鹊”,就是喜鹊,我国分布极广的一种留鸟。喜鹊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比较明显,每年冬天小寒前后,天气寒冷,多刮北风,但此时阳气已动,喜鹊本能地将在树上搭的窝门朝向南面向阳一侧。所以,古时候人们将喜鹊这种对自然气候规律性变化的反应归纳为“鹊始巢”。
三候:雉始雊
“雉”,俗称“山鸡’、“野鸡”等。“鸲”为鸣叫的意思。雄雉,羽毛华丽,颈下有一明显的白色环纹;雌雉,体型较小,尾毛也较短。古时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雉每年到小寒节气,就会感觉到阳气萌动,从而雄雌同鸣。所以,古时候人们将雉这种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应归纳为“雉鸲”。
小寒的习俗
1、腊八粥
每逢小寒节气,饮食上“小寒”节气中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小寒之后腊八节也是同样要吃腊八粥,之后便年味渐浓。食粥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一道养生大餐,腊八粥确能起到驱寒补气的效果。腊八在小寒节气前后,在这个时候吃一餐内容如此丰富的热粥,既能刺激食欲,又可以增加机体热量,起到暖胃消寒的作用。
2、黄芽菜
寒节气习俗饮食有很多,吃糯米饭、腊八粥、饭菜、黄芽菜等等。下边为大家介绍关于小寒节气吃黄芽菜习俗吧。据《津门杂记》记载,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使天津特产,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以粪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弥补冬日蔬菜的匮乏。而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过去那样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担忧。
3、菜饭
古时,南京人对小寒颇重视,但随着时代变迁,现已渐渐淡化,如今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4、糯米饭
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糯米饭寓意温暖,从年头到年尾都暖乎乎。因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理论上来说,糯米有补中益气的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