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分好名网 > 万年历 > 二十四节气 >

冬至每年都是同一天吗

时间: 梓炫 二十四节气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冬至每年都是同一天吗,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冬至每年都是同一天吗

冬至每年都是同一天吗

冬至每年的日期并不固定,但有一个固定的日期范围,在每年公历12月21或22或23日交节,每一年的具体日期要根据太阳达到黄经270°来决定,与往年相比或早一天或晚一天左右,以2020年冬至日期为例,其时间在公历的12月21日,而2019年冬至日期在12月22日,可见每年的冬至并不在同一天。

因为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视运动而推算出来的。

农历是我国古代人民独创的一种历法,兼顾了太阳和月亮的双重变化,属于“阴阳合历”,以农历计算节气日期的话,无法很好的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而公历是“太阳历”,是依据太阳的变化来修订的历法,太阳的运转位置反映了地球的物候和冷暖变化,而且以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计算,冬至的计算方法也是根据太阳到达的位置来定的,等太阳黄经达270°时就是冬至,此时寓意寒冷的天气即将来临,因此冬至是按阳历/公历计算,而非农历计算。

冬至节气的意义

寒冷将至,冬季正式开始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按公历,冬至交节一般是在每年的12月22-23日(今年是22日12时19分),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度,纬度最南,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则24小时都是黑夜)。冬至这天,北半球中午太阳的高度也最低,比如在北京,太阳高度只有26°42′,因为这天中午的表影最长,故也称“长至日”。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冬至,规定有冬至的月为“子月”,是十二地支序的首位。所以冬至还是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等。从冬至开始,白天会渐渐变长,古人认为这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所以把冬至当作年周期、大自然气运周期、万物生长周期的真正起点。在代表冬至的卦中,本是全阴的六根阴爻的最下面一根已变成阳爻,所以冬至又称作“一阳生”。

冬至的风俗

1、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_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是进九的第一天吗

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了。所谓“数九”,是指从冬至当天算起,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九,在数字里是最大的阳数,不断地数着一九、二九等,意味着冬日的阴气逐渐消减,阳气逐渐回升,累至九次便到头了。

从气象的角度说,大致每九天就会出现一股寒潮,而且往往发生在前一个九最后一两天;从心理方面谈,“九”与“久”谐音,意为冬天漫长,盼望春天早点降临。

为什么冬至吃汤圆

冬至,又称为冬节、亚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有着“冬至大过年”的说法。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民间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饮食文化,比如北方吃饺子和馄饨,南方则吃汤圆。为什么冬至要吃汤圆呢?

吃汤圆的习惯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一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汤圆做好后要先用来祀神祭祖,然后一家人才会围在一起吃汤圆,叫做“添岁”。

古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天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地区尤为盛行,民间还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另外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那天天还没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代表太阳逐渐回来,也寓意团团圆圆,现代人更将其视为圆满的象征。

1248416